2015-11-05 16:03 作者:颜卫祥 点击次数:
讯 人类每天都生存在磁场中,因为地球是个大磁体,只是很多时候人们意识不到罢了。同样,在广袤宇宙空间中,也充斥着微弱磁场,它在天体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一直以来,科学家对宇宙原初磁场形成感到困惑,存在很多争议。
在“宇宙大爆炸”之初,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由质子、氦以及锂原子核等组成炽热等离子体。虽然带电粒子在运动过程中都能够产生附加磁场,但是它们运动方向都是随机de,产生磁场总体上会相互抵消。所以,科学家对宇宙原初磁场形成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答案。
最近,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莱因哈德认为自己找到了满意答案。他表示,早在宇宙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初,局部区域由于物质涨落形成了非常微弱de磁场,这些微弱磁场得到了第一代恒星发出de星风和超新星爆炸的冲击波不断压缩,从而得到了增强和放大。
在“宇宙大爆炸”之后38万年,等离子体渐渐冷却,由于压力和温度分布不均匀,随机形成了一个个磁性区域。这些区域磁场通常非常微弱,只有大约六千亿分之一特斯拉(特斯拉是磁感应强度单位)。作为比较,医院用“核磁共振”(MRI)中的磁感应强度高达3特斯拉。
由于宇宙原初磁场如此之低,它对周围气体物质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。相反,磁场外围气体物质能够不断压缩磁场。如果恒星质量足够大,那么它最终会以“超新星”爆炸方式结束生命。爆炸产生冲击波压缩附近星际物质,同时也向其中注入重元素。同时,恒星风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也会压缩星际介质中的原初磁场,使其逐渐增强。最终,磁场可以增强到当今观测的强度。(来源:)
COPYRIGHT © 2002 南京驰信通信设备有限公司. 版权所有
苏ICP备15017390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602010070号
工商网监